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>正文

全球视点!媒体应避免导向无意义的“全民热议”

来源:中国青年报    时间:2023-02-22 10:13:43


(资料图)

最近,“年轻人不爱听专家建议”“建议专家不要再建议了”等话题频上热搜,本应通过专业知识为人答疑解惑的“专家”,却随着一些事件和广为流传的只言片语,在网络舆论环境中变得位置尴尬。

那么,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?作为一名媒体从业人员,笔者在日常工作中发现,争议时常发生在年轻人关心的议题上,比如买房、就业、消费、婚姻、生育、健康等公众议题。这些议题伴随着现实问题与困惑,天然就有吸引力,围绕它们的讨论本身也是有意义且有必要的。只是,我们需要避免无意义的争论和冲突。

这其中,媒体的作用不容忽视。很多时候,媒体如何选择主题、采访什么领域的专家、如何处理专家的发言内容等,都可能有意或无意地引发一场“全民热议”。

笔者注意到,一些热议话题因为被反复谈及,许多观点也都是老生常谈。此时,就会有媒体为了找寻“不同”而有意放大一些专家标新立异的观点,很多争议也由此产生。此外,由于“年轻人”这个关键词自带流量,很多新媒体运营者倾向于在发布内容时带上这个关键词,有时甚至凭空炮制出一些词条和观点。这类做法,难免会让年轻人产生自己“被代表”“被建议”的不适感。

再者,在选取采访的专家时,一些媒体从业者会为了快速出稿,不去认真研究专家的专业领域。很多时候,受访专家脱离自己的专业进行公共表达,所谈的观点其实缺乏权威性,甚至存在明显的逻辑漏洞。此时,媒体若是直接采纳,就容易引发一些负面效应。

还有一个更容易“出错”的环节是在对专家发言内容的处理上。有时媒体选取的内容、用在标题中的观点是从专家发言中截取的,但有断章取义之嫌。由于这些内容很有话题性,很快就会变成一段话、甚至一句话大范围传播。经过互联网一轮又一轮传播后,一篇报道的面貌最终很可能会有所扭曲,舆论与专家观点的割裂也就因此出现。

媒体是不同群体之间沟通的桥梁,也是直击社会现象的重要窗口。对于年轻人关心的经济民生等问题,媒体人要先学会倾听,去听一听真实的声音是什么,然后带着问题意识去采访、去提问、去寻找答案。当然,很多问题背后有着复杂的现实背景,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,这时,媒体应当实事求是,聚焦有价值的信息,尽量呈现出问题的现实性和复杂性,推动公共讨论,而非一味传播“雷人雷语”。

在实际操作上,媒体要谨慎选择采访专家,根据相应的选题找对应领域的专家,从而在专家、媒体以及年轻人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。其实,媒体与专家的选择是相互的,总是“博流量”的媒体也会慢慢失去一些提中肯、实用建议专家的青睐。因此,每一位媒体人都应该摒弃浮躁心态,时刻保持学习状态,增强报道的专业性。只有自身先充分理解报道内容涉及的专业知识,才能更好地在专业学者和年轻人之间充当沟通、释疑的桥梁。

媒体推动舆论讨论的目的应该是助力解决现实问题,而不是激化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。互联网环境中,年轻人与专家本不应如此“对立”,营造包容的、有意义的舆论环境,媒体责无旁贷。(笔耕)

X 关闭

推荐内容

最近更新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欧洲医疗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23   联系邮箱: 58 55 97 3@qq.com